发布时间: 2018-10-09
日前,由新疆龟兹研究院、陕西省西安市文物局和西北大学共同主办的“海外克孜尔石窟壁画及洞窟复原影像展”在西北大学博物馆开幕。125幅利用现代数字技术精彩展示的4个洞窟壁画的复原影像以及还原的两个仿真洞窟,不仅为观众提供了较为完整的洞窟和壁画原貌,也让流失海外的克孜尔石窟壁画以特殊形式“回归”故土。因富含反映东西文化交流内容而享誉世界的克孜尔石窟壁画,其传奇经历备受关注。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拜城县克孜尔乡明屋塔格山断崖上的克孜尔石窟,是我国现存所处位置最西、开凿年代最早的大型石窟寺,它与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一起并称我国“四大石窟”,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克孜尔石窟始凿于公元3世纪后期,现存洞窟339个、壁画近4000平方米以及少量的彩绘泥塑遗迹,8世纪后期,在宗教纷争中,伴随龟兹佛教的衰败,石窟逐渐废弃。”谈及克孜尔石窟,从事考古工作20多年的新疆龟兹研究院院长助理叶梅介绍,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些西方国家在新疆等地掀起探险热潮,俄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的探险队先后对克孜尔石窟开展考察探险活动,并或多或少带走了一些壁画、彩塑等珍贵文物。其中,德国探险队在克孜尔石窟揭取的壁画最多,近500平方米。
“目前,海外收藏的克孜尔石窟壁画中的大部分保存在德国,其次是在俄罗斯,还有一部分散藏在法国、英国、匈牙利、美国、日本和韩国等国的博物馆和美术馆,以及私人手中。”叶梅说,由洞窟建筑、壁画和塑像结合而成的石窟是佛教艺术的综合体,它们中的任何部分都不是单体的艺术作品,肆意切割与肢解都会给石窟及其整体研究造成无法估量的破坏。
据介绍,自1998年起,新疆龟兹研究院就开始关注并着手从国外各类出版图录中翻拍、收集德国收藏的克孜尔石窟壁画的图像资料,并先后赴德国、美国、日本、法国、俄罗斯和韩国的博物馆和美术馆,实地调查流失海外的克孜尔石窟壁画等文物。
经过20年的努力,新疆龟兹研究院现已收集到海外8个国家20余家博物馆和美术馆收藏的465幅克孜尔石窟壁画的高清图片,并通过对这些流散在世界各地的克孜尔石窟壁画与洞窟内揭取痕迹的反复核对与测量,为大部分壁画找到其所属洞窟和被切割的具体位置。
据了解,此次展出的125幅高清晰度图板内容分为“流失海外克孜尔石窟壁画与复原”和“千年丝绸之路与克孜尔石窟艺术数字互动演绎空间”两大展示板块。其中,前者展示的是从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俄罗斯圣彼得堡埃尔米塔什博物馆等博物馆收集到的克孜尔石窟壁画高清摄影图片,经过数字技术处理后选取的125幅仿真复原作品,不仅诠释了流失海外的克孜尔石窟壁画与克孜尔石窟母体间的关系,也较为完整地展示了克孜尔石窟的艺术成就;后者利用数字技术(VR、投影方式)对克孜尔118、110、67、117窟4个洞窟进行影像复原,让观众通过身临其境的穿越体验感受古丝绸之路上龟兹的传统艺术风采。
“展览全面展示了新疆龟兹研究院20年来对克孜尔石窟的保护、复原和修复成果,架起了学者之间交流的桥梁,也是广大观众了解龟兹文化的一扇窗。”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院长段清波说。
据了解,作为展览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北大学博物馆外复原的克孜尔38窟仿真洞窟,是佛教洞窟中级别最高的礼佛窟,窟内空间由前室、主室和甬道组成,弥勒菩萨兜率天宫说法图、天宫伎乐图等内容使其闻名中外。作为佛教三大故事之一,佛传故事是古代龟兹佛教艺术表现的主要题材,作为龟兹佛教遗址中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石窟群, 克孜尔石窟佛传故事题材数量之大堪称国内之最。
不过,与同类石窟寺壁画明显不同,克孜尔石窟壁画是一图一故事,壁画券顶被整齐划分成许多菱形格,每一菱形格中绘制一则独立的佛教故事。有学者曾通过研究表明,克孜尔壁画独特的菱形格构图形式,与佛教“唯礼释迦”和“崇尚千佛”(意为绘制更多尽可能多的佛像与佛传故事让信众礼拜)有关。
“在克孜尔地区佛教盛行时期,需要诸多佛寺以满足佛教传播需要。创造壁画的本意就是传扬教义,在有限空间内,用菱形格分割画面的方法所呈现的视觉效果,能够表现出更多的佛像数量。”叶梅说,除宗教因素之外,也可能与古西域地区的民族对排列整齐的菱形格等几何图案的偏爱传统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