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8-09-26
一砖一瓦皆是史,一草一木总关情。如今,无论是城市中的革命博物馆还是丛林山巅的烈士纪念碑,无论是连片的红色景区还是散落的红色景点,无论是假期节日还是寻常日子,无论夏天还是冬季,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人群接受红色洗礼,感受红色文物闪耀的时代光芒。
江西是一片红色的热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留下了众多的革命遗址。江西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数据显示,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所在的8个设区市54个县(市、区)登记在册的革命遗址达2096处。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要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指出,要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在厚植人文上求突破,推动传承创新、铸魂兴业。
“国务院新闻办日前就《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有关情况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文物局负责人高度评价江西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四种模式。”省文化厅信息中心一名干部自豪地告诉记者。这四种“江西模式”指的是:瑞金、井冈山革命遗址与红色景区建设相结合的模式;宁都革命遗址与特色乡镇建设相结合的模式;金溪革命遗址与休闲农业旅游相结合的模式;青原区革命遗址与传统村落保护相结合的模式。
革命遗址,是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凝聚共筑中国梦磅礴力量的源泉。“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把实施赣南等原中央苏区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工程定位为政治工程、文保工程和惠民工程。”省文化厅相关负责人这样说道。
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振兴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以来,我省十易其稿,高标准编制完成了《赣南等原中央苏区革命遗址保护规划》并获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按照规划,我省16个苏区革命遗址群的1089处旧居旧址将得到维修、保护。结合江西实际,我省先后制定了120多个有关赣南等原中央苏区革命遗址保护的规范性文件。2014年至2016年,我省争取国家相关资金10.5亿元。
“政府不仅出钱帮我修好了房子,还聘请我当看护员,让我守护这些文物。现在好了,不仅有工资,还可以在这里卖些土特产。”住在宁都县小布镇红一方面军总交通队旧址附近、身患残疾的熊天星高兴地说。
在红色文物的保护利用上,我省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因地制宜、彰显特色。鉴于革命文物本身的分布特点,宁都县将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与特色乡镇建设联系起来,推动革命遗址的“保护修缮、展示利用、环境整治”工作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红色旅游、学术研究、精准扶贫工作相结合,有效提升文物保护利用水平。2017年,宁都的做法被评为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第九届“薪火相传——文物活化利用十大优秀项目”。如今,宁都县革命遗址集中的小布镇被评为“中国特色小镇”,宁都会议革命旧址所在的小源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点建设村”,革命遗址集中的黄陂镇也成为“江西省百强中心镇”……
金溪战役指挥中枢——后龚红一方面军司令部旧址,位于金溪县左坊镇后龚村委会村部的右侧。细心的游客会发现,后龚村委会建筑采用仿古风格建设,力求与红一方面军旧址风格协调统一。如果仅对革命文物本体进行维修利用,其效果和影响力都将大打折扣,我省要求在革命遗址维修方案中,要有周边环境整治的内容。金溪将革命遗址的维修与周边环境、自然景观进行整体打造,通过使用传统材料铺装周围地面、种树种草、清沟疏渠,改造利用周边山水地形、统筹农作物和果树种植等方式,将革命遗址及其周边打造成独具特色的休闲旅游目的地。吉安市青原区将红色文物保护与古村落保护、红色旅游、美丽乡村建设、小城镇开发等有机融合,整合交通、水利、农业、扶贫等专项资金,全面规划、整体推进。青原区横坑村,文物部门投入600万元集中修缮7处旧居旧址,同时青原区整合交通、水利、农业、扶贫等专项资金1000多万元重点对该古村倾斜,使单一的文物建筑修缮“变身”为对整个村落的综合打造,有效推动乡村振兴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