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自觉 建立体系 开发文创——陕西积极探索文保新模

发布时间: 2018-05-10

    经过几年的文物普查,陕西目前已经摸清文物遗存的基本情况,全省共有国有文物收藏保管机构522家、博物馆281座,馆藏文物总计774万件,数量居全国第二位。陕西全省现有各类文物点49058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51处,总量位居全国前列。目前,陕西正积极探索文物保护新模式,不断提升文物保护利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创新理念 提升文物保护自觉性
    位于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漩涡镇的凤堰古梯田是陕西省文保单位,主要分布在海拔500米至650米的凤凰山南麓。在绿树的掩映中,万顷梯田层层叠叠、蜿蜒曲折,呈现出森林—村寨—梯田—江河四度同构的良性农业生态系统和独特的梯田文化景观。
如何才能合理、适度利用万亩古梯田,让汉阴这个秦巴山区典型的山地贫困县脱贫致富?2011年,陕西省文物局提出了建设“凤堰古梯田移民生态博物馆”,并坚持活态立体多维展示理念,实施了6个展示工程。从2012年凤堰古梯田移民生态博物馆揭牌至今,游客量逐年攀升,景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2年的6108元增加到2016年的9273元,4年内增幅51.81%。“文物引领精准扶贫”的“凤堰模式”,成为陕西带动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样板工程”。2017年,汉阴县凤堰古梯田移民生态博物馆荣获陕西省委宣传部宣传文化工作“创新奖”。
     围绕文物重点和考古发掘工作,陕西不断创新大遗址保护理念和模式,启动了陕西省文化遗址公园建设,确定首批陕西省文化遗址公园25处,涵盖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革命旧址和工业遗产等遗产类型,涉及国保、省保、市(县)保和一般文物点,以此为抓手不断探索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新模式;编制完成《扶贫攻坚“十三五”文物专项实施规划》,选定贫困地区文物扶贫点137处,通过保护、利用传统文化和自然遗产,创造新的就业方式和业态,实现“文化遗产惠民”目标。
      五级体系 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3月27日,陕西省文物局与西安市人民政府签署《“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指示精神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以西安市曲江第二小学及其儿童博物馆为范例,创新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和培育,推动全市中小学校“让学校成为博物馆,让博物馆成为学校”,把博物馆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始终。
     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周魁英说,陕西提出把博物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并在全国首创建立陕西博物馆教育联盟。目前,陕西博物馆教育联盟共有65家博物馆与613所大中小学校开展了结对子活动。每年各文博单位以文物扶贫、文物惠民为抓手,以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科普活动月等重要节假日和活动为契机,通过教育互动体验项目、文博知识讲坛等形式,开展超过1800场次的公众教育活动及举办600多个展览,组织编写的《陕西历史文化遗产读本》丛书,已向全省8122所中小学10.2万个班级赠送28.4万册。
     陕西还将构建省、市、县、乡镇、社区五级博物馆体系,用完备的博物馆体系增强社会教育功能。目前,西安碑林博物馆文化项目、陕西考古博物馆和秦陵铜车马博物馆3个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市级博物馆建设速度加快,渭南、安康市博物馆已对外开放,延安、榆林、铜川、咸阳、商洛、杨凌示范区博物馆建设进展顺利;凤县、子洲、山阳、宜君等多家县级博物馆和华州区朝阳社区博物馆、安康鲁家村社区博物馆等社区博物馆建成对外开放。以国有博物馆为主体、非国有博物馆为补充和体制多元、门类丰富的陕西博物馆体系日益完善。
      “互联网+中华文明” 助力文创产业发展
   如今,汉阳陵博物馆的文创产品“阳陵泾乡”茯茶茶饼已被选为“G20农业部长会议”特色礼品;陕西历史博物馆推出的“唐美丽”和“汉英俊”,西汉皇后玺玉印等系列文物饼干也成为“网红”产品,以文物为原型的文创产品让博物馆文化走进了寻常百姓的生活中。
为发掘文博单位藏品资源,开发文创产品,陕西专门成立了“发展文物相关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推动全省文博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实施意见》,并确定了陕西历史博物馆等10家文博单位试点开发文创产品,并通过与移动公司达成的“互联网+中华文明”战略合作协议,实现了互联网创新成果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深度融合,提升陕西文创产品的价值。
    (来源:中国文化报)


Qq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