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让文物活起来”中的责任

发布时间: 2017-07-03

    当前,在“让文物活起来”这个大命题下,不可否认各类博物馆是重要的载体,但拥有较大文物收藏量的各级文物考古研究所也有责任、有优势将文物资源利用好,向公众提供丰富多彩的服务。
    各级文物考古研究所不仅是文物保护和科学研究机构,而且以其庞大的文物收藏量一直是重要的国有文物收藏单位。虽其主业是“考古”,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公众对文化需求的提高,社会逐渐认识到了文化遗产的内在价值,越来越多的人在关注和关心文物、考古及其相关事业,特别是考古新发现以及文化遗产的利用问题。文物考古研究所每年的考古发掘活动都会获得大量的文物标本和重要的遗迹现象。这些文物标本和遗迹现象以及背后的历史、科研价值是一笔丰厚的文物资源,也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收藏数量众多文物的前提下,绝不能孤芳自赏和闭门研究,也要在“文物活起来”的大背景下有自己的作为和担当,让自己的优势变成吸引和引导公众共同保护文化遗产的“磁石”。
    让文物活起来,主要是在“活”字上下功夫。各级文物考古研究所可以结合自身优势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讲好考古故事,活化文物资源。
    首先,加强考古宣传,加大考古工作开放程度。宣传是多方面、多手段的,不应该局限于传统的报纸、展板、电视等,也要与时俱进,利用微博、微信、网络直播等新方式,让考古成果更直接、更便捷与公众互动,传达一线考古声音。2016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利用官方微博对信阳城阳城址18号墓的考古发掘进行图文直播,仅一个12秒的文物出土视频在短短的时间内就播放近900万次,微博粉丝也迅速地从千余增加至5万,有关此次“考古现场”的话题,累计阅读量更是接近7000万。这种将考古过程展示在公众面前,敢于“亮剑”的做法,让观众从《盗墓笔记》《鬼吹灯》对考古的错误认识中走出来,揭开所谓的神秘“面纱”,勇敢接受公众的面对。
    其次,开展公众考古活动,具体可包括但不限于考古夏令营、专家讲座、考古沙龙、实地体验等形式。以往,考古多在自己的圈子里活动,导致外界对考古的认识比较模糊,甚至是扭曲和错误的。公众可以是对考古有浓厚兴趣的人群,也可以是中小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和操作,让他们走进考古圈子,感受厚重文化,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开展公众考古活动,就是“开门迎客”,充分发挥考古工作的教育和社会服务功能,增强考古工作的社会影响力,让考古与公众互动,让公众更好地认识考古、了解考古,进而喜欢考古,共同为保护人类的文化遗产做贡献。
    第三,积极配合和引导相关部门开展文物保护展示项目,积少成多、聚沙成塔,让更多的考古资源变成大众文化资源。我国的考古大致分两类,一是配合城市基本建设的考古,二是主动性考古发掘。让文物活起来,不是纸上谈兵,也需要实实在在的文物作支撑。以洛阳为例,众所周知洛阳是文物大市,可是以前来洛阳可看的文物古迹少之又少,与洛阳厚重的文化底蕴极不匹配,一定程度上造成多数历史停留在“可听”的阶段,而“可看”的历史并不多见。当考古发掘揭示出历史、艺术价值较高的文物遗迹时,主动出击,将考古遗址和工程建设有机结合,与政府部门、建设部门加强沟通,尽可能将文物或文化元素加入到原有的设计方案中,或适当改变原有规划,与基建项目有机结合、多方共赢,既让城市建设惠及百姓,又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内涵,达到提升项目文化品位与保护珍贵文化遗产的双赢目的。洛阳市第六中学院内的隋唐洛阳城宫城东墙保护展示、定鼎北路建材市场内的唐代砖瓦窑址的保护展示、龙盛小学院内的五代壁画墓整体保护展示等工程既满足了当地城市发展的需求,也对遗址进行了保护,发挥了社会教育的功能,一举多得,是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有机结合的成功典范。
    第四,盘活库存文物,积极参与对外交流与展示利用。展览并不是博物馆、展览馆的专利,收藏有众多文物的各级考古研究所也要积极尝试走出去办展览,举办有自己特色的展览。考古研究所相比于博物馆,其藏品是在不断变化中的,随着新发现的亮相,会有新鲜血液补充到文物藏品中来,给陈列展览也带来了鲜活气息。另外考古研究所还可以结合最新的考古发现成果,采取  “文物展览+图片说明+专家讲座”的全方位解读模式,让公众全面了解考古新发现。
    文物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和国家的“金色名片”,是中华文明传播交流的“天然使者”。各级文物考古研究所作为重要的文物收藏单位,在收藏有大量可移动文物的前提和基础上,只要认真钻研、刻苦学习,让文物资源的优势更加凸显,真正做到“让文物活起来”,城市的文化底蕴才会慢慢显露,并不断放射光辉,这也正是各级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让文物活起来”中应有的担当和责任。
   (来源:中国文物报)

Qq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