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视野下的文化遗产保护

发布时间: 2016-04-08

    2013年, 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一带一路”战略倡议。 “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全球化战略。 这一重要战略的实施首先要实现文化上的互联互通, 增进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 让各国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 进而推动沿线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与耦合, 发掘区域内市场的潜力, 从而达到合作共赢的目标。 在文化的互通互鉴方面,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着先天的优势。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助推 “一带一路” 战略
    在中国历史上因实现东西方文明的第一次对话而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 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在经济、 政治、 文化上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 广义的丝绸之路实际上包括中国历史上多条联接亚欧非几大文明的贸易和人文交流通道。 2013年 3月, 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 特别指出“继十七世纪的‘万里茶道’之后,中俄油气管道已经成为联通两国新的‘世纪动脉’”, 习主席借助“万里茶道”为中俄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提出了新的发展空间。 “万里茶道”是继“丝绸之路”后, 欧亚大陆形成的又一条国际商道。在“一带一路”战略的框架下, “万里茶道”所承载的历史人文信息更加凸显了其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价值, 是融合蒙古国“草原之路”倡议、 俄罗斯“欧亚大通道”乃至“欧亚经济联盟”战略的最好对接点,为新时期进一步密切中、 蒙、 俄乃至中欧沿线国家友好交流, 进而促进经济互联互通、 文化交流互鉴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条延续 300年的茶道上以茶叶贸易为媒介, 带动的是中西方之间思想、 传统、 文化、 工艺和人员的交流与沟通。 “万里茶道”上的文化遗产类型不仅是不同地域和国家间经济交流与合作的见证,更代表了的不同思想和文化间的碰撞和融合。 文化遗产是“一带一路”的文化基石, 实施“万里茶道”文化遗产保护及联合申遗工作, 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对接“一带一路”战略最好的抓手,是以遗产保护为主线,打通连接中、 蒙、 俄三国, 贯通南北八省的文化廊道实现文化交流互鉴, 进而带动沿线经济发展的最好切入点。
“万里茶道” 遗产保护的提出和基本认识
    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提出的文化线路概念, 代表了一种影响当前文化遗产演变和扩展的新思路, 它反映了交互式的、 动态的以及演变的人类文化间联系的过程, 展示了不同的人群对于人类文化遗产多样性的贡献。 2009年, “无锡论坛”期间形成了 《关于文化线路遗产保护的无锡倡议》, 随后, 国家文物局三普办要求, “各地在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时,应将文化线路遗产作为一类重要的普查对象, 将文化线路遗产的保护纳入法制化轨道。 ”
    茶源产自中国。 十七世纪前后, 通过中国晋商、 俄商的贸易运输, 中国的砖茶(主要是红茶)在俄国和欧州培养起了一个固定而庞大的消费群体, 多年的经营和发展,形成了一条境内途径闽、 赣、 湘、 鄂、 豫、 晋、 冀、 蒙八省区, 然后经过蒙古到达俄罗斯恰克图, 再由恰克图至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陆路全长1.3万公里的国际贸易线路——“万里茶路”。 为摸清湖北省茶路文化遗产资源状况, 湖北省文物局在三普中将文化线路与工业遗产、乡土建筑等新文化遗产品类一并列入重点调查对象, 专门设立了“万里茶路湖北段专题研究”课题。 通过三普调查和专题研究, 将这条线路上的文化遗产大致分为文化节点城镇、茶叶加工遗存、 金融商贸遗存、 宗教遗存、 茶商旧宅、 交通遗存六个类别。 湖北省文物局在“十二五”规划中将“万里茶路”遗产保护纳入全省文化遗产保护“四片两区一路一水”总体布局中,作为重点工作安排部署。
    “万里茶路”应茶而生, 以茶叶贸易为主线, 以文化交流与融合为依托, 进而将中国的茶文化传播到海外, 对蒙古、 俄罗斯乃至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12年湖北省文物局率先在赤壁召开“万里茶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座谈会”, 同与会各省达成共识并联合发表了 《赤壁宣言》。 2013年 5月在河南社旗召开“万里茶路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学术研讨会”,发表 《赊店共识》, 同时, 与会 8省根据习近平主席在俄罗斯演讲的精神,一致同意将“万里茶路”改为“万里茶道”,呼吁加强“万里茶道”沿线文化遗产的专题调查、 研究、 保护工作。
全面推进 “万里茶道” 遗产研究和申遗工作
    从文化线路的角度看, “万里茶道”符合 《关于文化线路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宪章》 中描述的“它必须产生于并反映人类的相互往来和跨越较长历史时期的民族、国家、 地区或大陆间的多维、 持续、 互惠的商品、 思想、 知识和价值观的相互交流”的空间特征。 也符合 《宪章》 中“它必须在时间上促进受影响文化间的交流,使它们在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上都反映出来”的时间特征。 而流动方式的茶叶贸易所形成的贸易和饮食文化和“以茶治边”的政治局面也符合 《宪章》 中“它必须要集中在一个与其存在于历史联系和文化遗产相关联的动态系统中”的动态文化特征。这条茶道的遗存特点, 大体以茶叶贸易为主线, 以茶的产、 运、 销为基本结构, 涵盖了茶的栽培、 采集、加工、 运输、 贸易等环节, 并深受政治、 文化影响。茶山、 茶行、茶碑、 古道桥梁、 关隘、 仓库、 码头、 洋行、 会馆、 教堂、 关帝庙、镖局、 皮货铺等相关文化遗产在茶道沿线以及各个文化节点区域都有留存。更为重要的是这条长达 1.3万公里的茶道跨越了亚欧两大洲, 串起了农耕地区、 游牧地区和近代工业地区,繁荣的茶叶贸易带动了沿线种植业、加工业、 水路运输业、 商业和交通业等业态的兴起和繁荣发展, 使沿线众多集镇和大量城市得到兴盛和崛起。
    2014年 5月、 10月, “万里茶道”沿线 8省文物部门在福建武夷山召开了两次工作会议, 八省一致同意把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作为“万里茶道”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总目标, 同时建议湖北省和武汉市作为万里茶道联合申遗牵头省份和城市。 
    2014年 10月 25日, 武汉市人民政府与俄罗斯驻中国大使馆在武汉联合召开“中俄万里茶道研讨会”,国家文物局童明康副局长到会并讲话, 对“万里茶道”遗产的保护和申遗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2014年底全国文物局长会议印发的《国家文物局2015年文物工作重点》 中明确提出, 要“总体部署茶马古道、 万里茶道、 蜀道的保护与展示”。
    2015 年 4 月底, 茶道沿线八省在武汉召开申遗工作推进会, 正式确定湖北省为“万里茶道”申遗牵头省份,设在武汉市的“万里茶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办公室”揭牌。 10月, 茶道沿线八省文物部门在湖南省益阳市召开工作推进会,就“万里茶道”文化遗产资源调查、 评估、 有关研究等工作情况进行了交流。 12月, 湖北省文物局完成 《万里茶道(湖北段)文化遗产评估报告》和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申报文本——万里茶道》 范本讨论稿。 可以说, 通过 2012年以来八省文物局的联合推动,在国家文物局的悉心指导下, 目前, 各省在三普工作的基础上, 根据“万里茶道”的性质和特点, 进一步摸清了茶道沿线文化遗产的情况, 并根据遗产类型、 与茶道的关联度、保存状况、 真实性完整性等方面初步厘清了各自的节点城市和遗产点情况, 开展了“万里茶道”突出普遍价值及与茶马古道关系研究、 节点城镇整体保护与环境整治等工作。此外, 从 2013年以来中、 蒙、 俄之间, 通过维修汉口东正教堂、 交流互访、 媒体“重走中俄万里茶道”,政府间举办研讨会、 设立“武汉中俄文化交流馆”、 在俄蒙举办“万里茶道东方茶港”图片展等方面的交流, 在“万里茶道”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方面形成共识, 为做好“万里茶道”文化遗产保护和联合申遗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工作基础。
    “万里茶道”跨越的时空广阔, 带动了众多业态的繁荣, 遗存的文化遗产类型丰富, 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独一无二的区位及政策优势, 蕴含着极为巨大的文化软实力。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和中、 蒙、 俄关系发展的大的国际环境下, 以文化遗产保护为切入点, 加强对“万里茶道”沿线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 宣传利用, 可以凝聚中蒙俄三国共识,借鉴丝绸之路联合申遗成功的宝贵经验, 实现“万里茶道”申遗上的突破, 进一步扩大国际影响, 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发掘和彰显区域文化底蕴和特色, 用文化的力量复兴古老茶道上的经济与贸易的繁荣,推动国际间的交流合作和地区间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做出文化方面的独特贡献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来源:中国文物信息网)
Qq在线客服